壮诸葛之智

壮诸葛之智

作者: 喜欢海豚鱼A梦圆

军事历史连载

小编推荐小说《壮诸葛之智》,主角诸葛亮李木匠情绪饱满,该小说精彩片段非常火一起看看这本小说吧:东汉末灵帝光和七年的夏襄阳城南的隆本该是稻浪翻滚的时却连月不见滴田埂上的土裂得能塞进半只草稻苗蔫头耷脑地垂叶尖泛着焦黄风一便有细碎的枯叶簌簌往下诸葛家的茅庐坐落在隆中半山院外那棵老槐树也失了往日的葱枝桠间挂着几只干瘪的蝉十六岁的诸葛亮正蹲在自家田手里捏着一株稻指腹摩挲着颗粒干瘪的稻眉头拧成了疙他穿着粗布短裤脚挽到膝露出被晒...

2025-10-09 17:12:28
东汉末年,灵帝光和七年的夏末,襄阳城南的隆中,本该是稻浪翻滚的时节,却连月不见滴雨。

田埂上的土裂得能塞进半只草鞋,稻苗蔫头耷脑地垂着,叶尖泛着焦黄色,风一吹,便有细碎的枯叶簌簌往下掉。

诸葛家的茅庐坐落在隆中半山腰,院外那棵老槐树也失了往日的葱郁,枝桠间挂着几只干瘪的蝉蜕。

十六岁的诸葛亮正蹲在自家田边,手里捏着一株稻穗,指腹摩挲着颗粒干瘪的稻粒,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穿着粗布短褐,裤脚挽到膝盖,露出被晒得黝黑的小腿,裤腿上还沾着不少泥土——这几日,他几乎天天泡在田里,试着用井水灌溉,可井里的水也见了底,只能勉强湿润田边几株稻苗。

“孔明!

孔明!”

院门外传来邻居王老汉的呼喊,声音里带着哭腔。

诸葛亮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快步迎了出去。

只见王老汉扛着锄头,满脸愁容,眼角还挂着泪痕,身后跟着几个同样面色凝重的村民。

“王伯,出什么事了?”

诸葛亮问道。

王老汉往田埂方向指了指,声音发颤:“你快去看看吧,东头的田里……闹蝗灾了!”

诸葛亮心里“咯噔”一下,跟着王老汉往村东头跑。

还没到田边,就看见空中黑压压一片,嗡嗡的声音像闷雷似的。

走近了才看清,无数只蝗虫趴在稻苗上,疯狂地啃食着仅存的绿叶,原本就枯黄的稻苗,转眼间就被啃得只剩下光秃秃的秆子。

村民们拿着扫帚、竹竿,在田里徒劳地驱赶,可蝗虫太多了,赶跑一批,又来一批,眼看着自家的口粮田就要被啃成荒地。

“造孽啊!”

王老汉一屁股坐在田埂上,捶着大腿哭道,“这稻子要是没了,今年冬天可怎么过啊?”

其他村民也纷纷叹气。

隆中一带本就靠天吃饭,这半年又旱又蝗,地里的收成怕是连往年的三成也没有。

村里的粮囤早就见了底,大家都指望着这季稻子救命,如今遭遇蝗灾,更是雪上加霜。

诸葛亮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惨状,心里沉甸甸的。

他知道,隆中村里大多是农户,平日里省吃俭用,才能勉强糊口,一旦粮食绝收,后果不堪设想。

他转头看向村里的方向,忽然想起一件事,眉头皱得更紧了。

“王伯,”诸葛亮问道,“前几日我去襄阳城买盐,听说张乡绅家里囤了不少粮食,是不是真的?”

王老汉愣了一下,点了点头:“是啊,张乡绅去年秋收时就高价收了不少粮食,说要留着自己吃。

前几日还有人去他家借粮,他不仅不借,还说要把粮食运去城里卖高价呢!”

“什么?”

旁边一个年轻村民气得跳了起来,“这都什么时候了,他还想着赚钱?

咱们村要是饿死人了,他良心过得去吗?”

“良心?

张乡绅哪有什么良心!”

另一个村民啐了一口,“前年闹水灾,他就囤粮抬价,不少人都被逼得卖了地才换回几口粮食!”

诸葛亮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竹笛——那是他父亲生前留下的,他平日里总带在身上。

他知道,张乡绅是隆中一带的大地主,家里良田千亩,还在襄阳城里开着粮铺,平日里就爱囤积居奇,欺压百姓。

如今蝗灾来袭,他肯定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要是他把村里仅存的粮食都运去城里卖了,那村民们这个冬天就真的只能喝西北风了。

“不行,不能让他把粮食运走!”

诸葛亮忽然开口,声音坚定,“咱们得想办法,让他把粮食拿出来,分给大家!”

王老汉苦笑着摇了摇头:“孔明啊,你年纪小,不知道张乡绅的厉害。

他跟县里的衙役都有关系,咱们这些老百姓,哪斗得过他啊?”

“是啊,”其他村民也纷纷附和,“上次李二哥去跟他理论,还被他家里的家丁打了一顿,最后还得赔他医药费呢!”

诸葛亮没有气馁,他蹲下身,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

村民们围了过来,只见他画的是一个磨盘的形状,只是比普通的磨盘多了三条“腿”。

“大家看,”诸葛亮指着地上的画,“这是我前几日琢磨的‘三足鼎形磨盘’。

普通的磨盘磨粉时,容易晃动,磨出来的粉也粗细不均,还浪费粮食。

要是咱们把磨盘改成鼎形,用三条腿固定,再把磨盘的内壁改成弧形,这样磨粉的时候,磨盘更稳,磨粉效率能翻倍,还能把麸皮和面粉分离开来。”

村民们面面相觑,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突然说起磨盘的事。

王老汉疑惑地问:“孔明,这磨盘跟张乡绅的粮食有什么关系啊?”

诸葛亮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眼睛里闪着光:“当然有关系!

张乡绅囤粮,无非是想等粮价涨得更高,好卖个好价钱。

可他手里的粮食,大多是稻谷和小麦,要运去城里,还得先磨成粉,不然运费太高,不划算。

咱们要是能造出这种‘鼎形磨盘’,磨粉效率比他家里的磨盘高得多,那他就没办法快速把粮食磨成粉运走。

到时候,他的粮食在手里压得越久,就越容易发霉,他肯定会着急。

咱们再跟他谈判,让他用低价把粮食卖给咱们,或者用粮食换咱们的磨粉服务,这样一来,大家不就能拿到粮食了吗?”

村民们听了,眼睛都亮了起来。

王老汉激动地抓住诸葛亮的手:“孔明啊,你这主意好!

可是……咱们能造出这种磨盘吗?

咱们村里的木匠,只会做普通的磨盘啊!”

诸葛亮笑了笑:“王伯放心,我己经画好了图纸,咱们村里的李木匠手艺好,只要我跟他说清楚,他肯定能做出来。

而且,这种磨盘不需要太多贵重的材料,就用咱们山里的青石就行,咱们自己就能开采。”

“那太好了!”

村民们一下子来了精神,刚才的愁云也散了不少。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说要去山里采青石,有的说要去叫李木匠,还有的说要去盯着张乡绅的粮囤,防止他偷偷运粮。

诸葛亮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能不能成功还不一定,但至少,大家有了希望,有了一起努力的方向。

他抬头看向天空,虽然依旧是万里无云,但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总能渡过这个难关。

当天下午,诸葛亮就带着画好的图纸,找到了村里的李木匠。

李木匠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手艺精湛,平日里村里的桌椅板凳、犁耙锄头,大多是他做的。

他接过诸葛亮的图纸,仔细看了起来,时不时点点头,又皱皱眉,嘴里还念叨着:“三足鼎形……内壁弧形……这想法倒是新鲜,就是不知道好不好做。”

诸葛亮耐心地解释着:“李伯,您看,这三条腿要做得粗一些,埋在地下,这样磨盘才稳。

内壁改成弧形,是为了让粮食能更好地贴合磨盘,磨得更细,还能把麸皮挡在外面,方便分离。

咱们先做一个试试,要是不行,再改。”

李木匠想了想,点了点头:“行,我就按你这图纸试试。

不过,做磨盘需要大块的青石,还得请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去山里采。”

“没问题!”

诸葛亮立刻说道,“我己经跟村里的年轻人说好了,明天一早就去山里采青石,您就等着材料上门吧!”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诸葛亮就带着十几个年轻村民,扛着锄头、铁锹,往山里去了。

隆中附近的山里多青石,质地坚硬,适合做磨盘。

大家选了一块平整的山坡,开始开采青石。

年轻人们干劲十足,挥舞着锄头,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地上,很快就晕开一小片湿痕。

诸葛亮也不闲着,他帮着测量青石的大小,指导大家怎么开采才能保证青石的完整。

中午的时候,大家终于开采出了一块足够大的青石。

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轮流扛着青石,往村里走。

青石很重,压得大家肩膀生疼,但没有人抱怨,心里都想着早点把磨盘做出来,好拿到张乡绅的粮食。

回到村里,李木匠己经准备好了工具。

大家把青石抬到李木匠的院子里,李木匠就开始忙碌起来。

他先用墨斗在青石上画出磨盘的形状,然后用凿子一点一点地凿。

诸葛亮在一旁帮忙,时不时给李木匠递工具,或者提醒他哪里需要调整。

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都围着李木匠的院子转。

有的人帮着打磨青石,有的人帮着准备其他零件,还有的人则每天去张乡绅的粮仓附近查看,汇报张乡绅的动静。

张乡绅似乎还没察觉到村民们的动作,依旧每天在家里喝酒聊天,偶尔让家丁去粮仓里看看粮食的情况。

第五天的时候,“三足鼎形磨盘”终于做好了。

磨盘呈圆形,首径有五尺多,下面三条粗壮的“腿”牢牢地固定在地上,磨盘的内壁是光滑的弧形,中间的磨芯也经过了特殊处理,看起来既结实又精巧。

李木匠擦了擦手上的汗,笑着说:“孔明啊,你这主意真不错!

这磨盘看着就比普通的磨盘好用,咱们试试效果怎么样?”

诸葛亮点了点头,让人拿来一袋小麦。

大家把小麦倒进磨盘的进料口,一个年轻村民推着磨杆,慢慢转动磨盘。

磨盘转动起来,发出“嗡嗡”的声音,比普通磨盘的声音小了不少。

不一会儿,雪白的面粉就从磨盘的缝隙里流了出来,落在下面的竹筐里。

大家仔细一看,面粉又细又匀,麸皮则被挡在了磨盘的内壁上,很容易分离。

“太好了!

太好了!”

村民们欢呼起来,“这磨盘真的比普通磨盘好用多了!

磨粉又快又细,还不浪费粮食!”

王老汉激动地拉着诸葛亮的手:“孔明啊,你真是咱们村的救星!

有了这磨盘,咱们就能跟张乡绅谈判了!”

诸葛亮笑着说:“王伯,咱们现在还不能急着跟张乡绅谈判。

咱们得先让他知道咱们有这磨盘,让他着急。

咱们可以多做几个磨盘,然后在村里公开磨粉,让所有人都知道咱们的磨粉效率有多高。”

村民们纷纷点头,觉得诸葛亮说得有道理。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又陆续做了几个“鼎形磨盘”,放在村里的空地上,免费给村民们磨粉。

消息很快传开了,不仅隆中村里的人来磨粉,连附近几个村子的人也闻讯赶来。

大家都对这种新奇的磨盘赞不绝口,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用的磨盘。

张乡绅很快就听说了这件事。

他心里纳闷,不知道村民们从哪里弄来这么好用的磨盘。

他让人去村里打听,得知是诸葛家的那个少年诸葛亮设计的,心里不禁有些好奇,又有些不安。

他知道,自己手里的粮食要是不能尽快磨成粉运去城里,一旦遇到下雨天,粮食就容易发霉,到时候就不值钱了。

这天下午,张乡绅带着几个家丁,来到了村里的磨粉场地。

他看到几个“鼎形磨盘”正在运转,雪白的面粉不断地流出来,周围围满了村民,大家有说有笑,脸上都带着喜悦。

张乡绅的脸色沉了下来,走到诸葛亮面前,故作镇定地说:“孔明,听说这磨盘是你设计的?”

诸葛亮抬头看了看张乡绅,不卑不亢地说:“是的,张乡绅。

这磨盘叫‘三足鼎形磨盘’,磨粉效率比普通磨盘高很多,还能节省粮食。”

张乡绅哼了一声,说:“你这磨盘再好,也不过是个磨粉的工具。

我劝你还是别多管闲事,好好在家读书,将来考个功名,比在这里跟村民们瞎混强多了。”

诸葛亮笑了笑,说:“张乡绅,我做这磨盘,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村里的百姓。

如今蝗灾来袭,粮食紧缺,大家都快揭不开锅了。

您家里囤了那么多粮食,要是能拿出来,分给大家一些,大家都会感激您的。”

张乡绅脸色一变,厉声说:“我的粮食,我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轮不到你一个毛头小子来管!

你要是再敢多嘴,小心我对你不客气!”

旁边的村民们听了,都愤怒地看着张乡绅,纷纷指责他。

张乡绅看着群情激愤的村民,心里有些害怕,但还是硬着头皮说:“你们想干什么?

想造反吗?

我告诉你们,我跟县里的衙役可是有关系的,你们要是敢动我一根手指头,小心吃不了兜着走!”

诸葛亮拦住愤怒的村民,对张乡绅说:“张乡绅,我们不想跟您吵架,更不想造反。

我们只是想求您,把粮食拿出来,卖给我们一些,或者用粮食换我们的磨粉服务。

您看,我们的磨盘磨粉效率这么高,您要是把粮食交给我们磨,我们可以不收您的磨粉费,还能帮您把面粉运到城里去。

这样一来,您既不用费心找磨盘磨粉,又能尽快把面粉卖掉,岂不是两全其美?”

张乡绅心里盘算了一下,觉得诸葛亮说得有几分道理。

他手里的粮食确实需要磨成粉才能运走,要是自己找磨盘磨,不仅效率低,还得花不少钱。

要是让村民们帮忙磨粉,既能节省时间和金钱,还能避免跟村民们闹僵,影响自己在村里的名声。

但张乡绅还是有些不甘心,他想了想,说:“既然你们这么有诚意,那我就答应你们。

不过,我有个条件,你们磨粉的时候,必须保证面粉的质量,不能掺假,也不能浪费粮食。

而且,你们帮我磨完粉后,我只能按市场价的七成卖给你们粮食,你们要是同意,咱们就合作;要是不同意,那我就自己想办法磨粉。”

村民们听了,都觉得张乡绅太过分了,市场价的七成还是太高了,不少人又开始指责他。

诸葛亮却拦住了大家,对张乡绅说:“张乡绅,七成的价格还是太高了。

如今村里的百姓都快没饭吃了,您要是能按市场价的五成卖给我们,我们不仅帮您免费磨粉,还帮您把面粉安全运到城里,保证不会出任何问题。

您要是不同意,那我们也没办法,只能继续用我们的磨盘帮村民们磨粉
相关推荐
  • 宋朝的著名历史人物
  • 宋朝宰相一览表
  • 宋朝的名人
  • 宋朝的名人名将
  • 宋朝皇帝赵匡胤
  • 宋朝十八位皇帝
  • 宋朝时期的十大名人
  • 宋朝著名人物
  • 北宋风云人物
  • 宋朝造物的风格
  • 宋朝人的衣着打扮
  • 宋朝历史上的杰出人物